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郭羽庭
研究生英文姓名:KUO, YU-TING
中文論文名稱:樂齡學習者之靈性健康對自我價值之影響—代間關係、老化態度為中介效果
英文論文名稱:The Effect of Spiritual Health on Self-Worth of the Elderly Learners- The Mediation of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 and Aging Attitude
指導教授姓名:指導教授︰林志鈞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大葉大學
系所名稱:休閒事業管理學系
學號:R0882004
畢業年度:109
畢業學年度:108
學期: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1
中文關鍵詞:樂齡學習者靈性健康代間關係老化態度自我價值
英文關鍵字:elderly learnersspiritual healthaging attitudeself-worth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樂齡學習者之靈性健康、代間關係、老化態度與自我價值之關係,分析在不同人口變項之下,各變項間的差異情形;歸納變項間之相互影響,並驗證代間關係、老化態度在靈性健康與自我價值間之中介效果。以新北市樂齡學習中心學員為研究對象,採立意抽樣方式,共發放500份問卷,取得有效樣本為486份,有效回收率97.2%,採用IBM SPSS 22版進行統計分析,以敘述性統計、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及迴歸分析等方法,進行資料彙整與分析。研究結果發現:不同人口統計變項在靈性健康、代間關係、老化態度與自我價值有部分顯著差異;靈性健康與代間關係、代間關係與老化態度、靈性健康與老化態度皆有顯著正相關;靈性健康、代間關係與老化態度對自我價值有顯著正向影響;靈性健康、代間關係、老化態度能有效預測自我價值,其中以老化態度之「正向老化自我覺知」構面預測力最佳。在檢測中介效果,代間關係、老化態度在靈性健康與自我價值之間皆具有部分中介效果。回顧相關文獻,缺少樂齡學習者之靈性健康、代間關係、老化態度預測自我價值之研究,本研究已補足以上研究缺口,並期許研究結果能提供高齡教育機構、政府相關部門,作為課程規劃及相關福利研擬之參考。關鍵詞:樂齡學習者、靈性健康、代間關係、老化態度、自我價值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spiritual health,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 aging attitude and self-worth of the elderly learners. Simultaneously, analyzed the differences of different demographic variables in all of then mentioned above. Furthermore, verify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 and aging attitude between spiritual health and self-worth.The objects were the New Taipei City elderly learning center students. Purposive sampling was conducted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otal of 500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and 486 valid samples were retrieved, with an effective response rate of 97.2%. The statistic software IBM SPSS 22 was used for data analysis.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included descriptive statistic, independent-samples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 analysis.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summarised as follows. The different demographic variables have parti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piritual health,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 aging attitude and self-worth. Spiritual health and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 and aging attitude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Spiritual health and aging attitude also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Spiritual health,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 and aging attitude all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self-worth. Finally, spiritual health,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 and aging attitude can effectively predict self-worth. Meanwhile, the “positive aging self-awareness” dimension of aging attitude has the best prediction. Regarding mediator effect,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 and aging attitude both have partial mediation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piritual health and self-worth.Review related studies, lack the studies of using spiritual health,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 and aging attitude to predict self-worth of the elderly learners. This study makes up the gaps of previous studies, and hoping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ill provide senio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releva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s the references for planning courses and related welfare policy.Keywords:elderly learners、spiritual health、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aging attitude、self-worth
封面內頁
簽名頁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ⅳ
誌謝 ⅵ
目錄 ⅶ
圖目錄 ⅸ
表目錄 ⅹ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9
第三節 名詞釋義 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2
第五節 研究流程 1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6
第一節 樂齡學習者 16
第二節 靈性健康 22
第三節 代間關係 31
第四節 老化態度 37
第五節 自我價值 44
第六節 各變項之間相關研究 5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8
第一節 研究假設與研究架構 58
第二節 研究對象及抽樣方法 6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65
第四節 預試資料分析 70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8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84
第一節 背景資料分析 84
第二節 各變項之現況分析 88
第三節 不同人口統計變項之樂齡學習者在各變項之差異異分析 95
第四節 各構面之相關分析 128
第五節 各構面之影響及預測分析 134
第六節 各變項間之中介效果 141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149
第一節 研究結果 149
第二節 綜合討論 158
第三節 建議 165
參考文獻 169
一、中文文獻 169
二、英文文獻 184
三、網路資料 192
附錄 194
附錄一:預試問卷 194
附錄二:正式問卷 198



圖目錄

圖 1-1 研究流程圖 15
圖 3-1 研究架構圖 59
圖 3-2 樣本抽取方式示意圖 64
圖 4-1 靈性健康、代間關係對自我價值路徑圖 145
圖 4-2 靈性健康、老化態度對自我價值路徑圖 148


表目錄

表2-1 樂齡學習者的定義彙整表 17
表2-2 樂齡學習中心的分布彙整表 18
表2-3 樂齡學習者相關研究彙整表 21
表2-4 靈性健康的定義彙整表 24
表2-5 靈性健康相關研究彙整表 28
表2-6 國內外學者靈性健康構面彙整表 30
表2-7 代間關係的定義彙整表 32
表2-8 代間關係相關研究彙整表 34
表2-9 國內外學者代間關係構面彙整表 36
表2-10 老化態度的定義彙整表 38
表2-11 老化態度相關研究彙整表 41
表2-12 國內外學者老化態度構面彙整表 43
表2-13 自我價值的定義彙整表 45
表2-14 自我價值相關研究彙整表 47
表2-15 國內外學者自我價值構面彙整表 49
表3-1 新北市樂齡學習中心彙整表 61
表3-2 靈性健康量表構面及題項表 66
表3-3 代間關係量表構面及題項表 67
表3-4 老化態度量表構面及題項表 68
表3-5 自我價值量表構面及題項表 69
表3-6 靈性健康量表之項目分析統計表 72
表3-7 代間關係量表之項目分析統計表 74
表3-8 老化態度量表之項目分析統計表 75
表3-9 自我價值量表之項目分析統計表 77
表3-10 各研究變項量表之因素分析統計表 78
表3-11 各研究變項量表之信度分析統計表 80
表3-12 假設驗證之統計分析方法表 82
表4-1 樂齡學習者背景資料次數分配表 87
表4-2 正式問卷之信度分析摘要表 89
表4-3 靈性健康各構面之描述性統計表 90
表4-4 代間關係各構面之描述性統計表 92
表4-5 老化態度各構面之描述性統計表 93
表4-6 自我價值各構面之描述性統計表 94
表4-7 性別在各變項之差異分析表 98
表4-8 年齡在各變項之差異分析表 100
表4-9 教育程度在各變項之差異分析表 103
表4-10 婚姻狀態在各變項之差異分析表 106
表4-11 婚居住型態在各變項之差異分析表 110
表4-12 是否照料孫輩在各變項之差異分析表 113
表4-13 自覺健康狀況在各變項之差異分析表 116
表4-14 主要經濟來源在各變項之差異分析表 119
表4-15 到目前為止我最喜歡的樂齡學習中心課程類型在各變項之差異分析表 120
表4-16 參加樂齡學習中心的年資在各變項之差異分析表 123
表4-17 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在各變項之差異分析彙整表 127
表4-18 靈性健康與代間關係相關分析表 130
表4-19 代間關係與老化態度相關分析表 132
表4-20 靈性健康與老化態度相關分析表 134
表4-21 靈性健康對自我價值之迴歸分析摘要表 136
表4-22 代間關係對自我價值之迴歸分析摘要表 137
表4-23 老化態度對自我價值之迴歸分析摘要表 139
表4-24 靈性健康、代間關係、老化態度對自我價值之迴歸分析表 141
表4-25 靈性健康、代間關係對自我價值第一次階層迴歸分析表 142
表4-26 靈性健康對代間關係第二次階層迴歸分析表 143
表4-27 靈性健康、老化態度對自我價值第一次階層迴歸分析表 146
表4-28 靈性健康對老化態度第二次階層迴歸分析表 146
表4-29 各變項中介效果驗證結果彙整表 148
表5-1 研究假設驗證結果摘要表 152
一、中文文獻
王冬富(2019)。臺灣樂齡學習中心經營之研究。國立臺北商業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王明鳳(2018)。祖孫共融、代間互動之正向老化服務方案。高齡心理健康國際研討會,美和科技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王明鳳、姚淑吟(2017)。代間服務方案對社區長者的祖孫關係與培力充權之影響。2017社團法人臺灣老人學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社團法人臺灣老人學學會。
王枝燦、吳佳蓁(2015)。醫療志工靈性健康與死亡態度之相關研究─以嘉義地區為探究對象。生死學研究,18,1-31。
王秋絨、陳儒晰(2016)。運用靈性智慧支持中高齡者就業之可行策略。育達科大學報,43,41-62。
王雅蕾(2018)。老年人運動參與、代間關係與生活滿意度之 關係。臺北市立大學休閒運動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王碧雲(2012)。銀髮族代間關係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南開科技大學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王碧雲、李世昌(2011)。銀髮族代間關係之研究-以南投地區 為例。亞洲高齡全人健康及產業發展期刊,2,1-14。
何若維(2011)。老人靈性健康與宗教旅遊意願相關性探討。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何淑珍(2015)。初探樂齡族群靈性健康成長與期許─以臺中 市衡山心靈健康機構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公共事 務與公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吳玉媚(2014)。從生產性老化觀點探討企業主管退休生涯規劃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高齡者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吳佳珍(2008)。接納情緒-陪伴孩子自尊、自信的成長。輔英醫訊,57,10-11。
吳明隆、涂金堂(2016)。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修訂版)。臺北:五南圖書。
吳明隆、張毓仁(2011)。SPSS(PAS)統計應用分析Ⅰ。臺北: 五南。
吳治勳(2010)。對老的刻板印象、老化自我覺知及最適老化。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治勳、陳慶餘、許志成、吳英璋(2016)。臺灣老化態度量表之編製與心理計量特性,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9(2),159-186。
吳建興(2009)。我國第三年齡大學建構之研究:法國、英國比較觀點。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政憲(2018)。老人社會支持、利他行為、利他動機與靈性健康之相關研究─以某市立仁愛之家老人為例。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莉玲(2019)。靈性健康、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主觀幸福感相關性研究─金門縣老人為例。長庚科技大學高齡暨健康照護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吳筱寧(2013)。屏東縣老年人代間關係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 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呂亦筑(2014)。善終態度與靈性健康之相關研究-以某大學學生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呂怡慧(2017)。從生命故事繪本敘寫探索高齡者靈性健康發展歷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呂菀瑄(2017)。高齡者希望感與學習態度關聯性之研究-以臺北市及宜蘭縣樂齡學習中心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呂嘉偉(2008)。青少年靈性健康與自尊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教育心理與諮商碩士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李宗派(2016)。高齡長者身心靈健康促進之發展-美國經 驗。臺灣老人保健學刊,12(2),70-92。
李政儀(2015)。臺灣樂齡學習之研究─以宜蘭縣五結鄉為例。佛光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
李昱平(2006)。生命教育另一章-淺談靈性健康的概念與應用。學生輔導,101,124-143。
李素箱、林志偉、李文裕、傅善恆(2013)。臺中市中老年人休閒參與、自我價值與幸福感之研究。臺灣老人保健學刊,9(2),126-143。
李新民、李宜蓁、鄭博真(2017)。桌上遊戲代間方案對老人正向老化與代間溝通的影響。華醫學報,46,164-187。
李曄淳、楊翰宗(2012)。探討互動式遊憩設施對銀髮族自我價值之建立。臺灣老人保健學刊,8(2),110-129。
李寶釵(2013)。社區老人生命回顧與靈性健康之研究-以回憶寶盒方案為例。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高齡家庭服務事業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沈怡吟(2011)。國中學生生活壓力,自尊與希望感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沈勝川(2017)。臺灣老人靈性健康量表之建構。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沈碩彬(2010)。淺談靈性健康之意涵及其相關研究之探析。教育與發展,27(4),59。
周伶利(譯)(2000)。Erikson老年研究報告-人生八大階段。(原作者:E. H. Erikson, J. M. Erikson, & H. Q. Kivnick)。臺北:張老師。
周淑朱(2018)。南投地區高齡者老化態度與社會參與相關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諮商心理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林子鏞(2012)。代間關係與臺灣中老年人主觀經濟福祉之長期分析。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子鏞、喬芷(2013)。父母需要子女的關心:探討臺灣中老年人的代間關係與主觀經濟壓力之相關性研究。臺灣公共衛生雜誌,32(6),599-612。
林如萍(1996)。老人與承諾子女代間關係-代間交換研究。中華家政,25,75-85。
林如萍、黃秋華(2018)。三代之間:代間關係與中年生活福祉。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9(3),1-34。
林志鈞、葉嘉文(2018)。新北市退休教師休閒參與、老化態度、社會支持對生命意義之影響。全球商業經營管理學報,10,133-146。
林佳錡(2015)。領導者社會資本對樂齡學習中心發展之影響-以新竹縣某樂齡學習中心為例。明新科技大學服務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林清壽、林麗華(2016)。中高齡者對代間關係之重視度與滿 意度之研究。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4(1),49-63。
林雅音(2104)。高齡學習者家人關係、日常靈性感受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資諺(2018)。護生靈性健康與關懷行為之相關性研究。中臺科技大學護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林麗惠、高玉靜(2016)。高齡教育社會效果之調查。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7(3),47-54。
林麗華(2016)。中高齡者對代間關係之重視度與滿意度之研究。南開科技大學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邱皓政(2009)。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五南。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五南。
邱瓊慧(2017)。樂齡學習服務改善之研究─以臺中市北屯區樂齡學習中心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資訊與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姚卿騰、曾建興(2017)。新加坡樂齡教育機構快樂學堂課程設計與教學模式之探究:Knowles自我導向學習觀點。華醫學報,47,59-87。
施亭因(2012)。老人利他行為、利他動機與靈性健康之相關研究-以北市某國宅為例。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洪晟惠(2010)。家庭結構、家人關係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以中年世代為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洪櫻純(2009)。老人靈性健康之開展與模式探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孫樂平(2010)。教師靈性健康與成長之道。臺灣教育,664,33-37。
席致遠(2012)。以社會資本理論探討樂齡者於社群網站之知識分享。國立中正大學醫療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涂金堂(2012)。量表編制與 SPSS。臺北:五南。
高冬玲(2013)。臺北市社區獨居老人老化態度、生命意義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伊瑩(2014)。以繪本活動促進高齡者與兒童代間學習歷程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系高齡者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張宏哲、林昱宏、毛慧芬、張玲慧、陳柏言、王劼(2016)。老人失智風險與健康促進。臺灣公共衛生學會聯合年會學術研討會手冊,112-116。
張信介(2017)。高齡者參與樂齡學習中心之動機因素及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雲林縣林內鄉樂齡學習中心為例。環球科技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張淑美、陳慧姿(2006)。癌症病人生命意義與靈性關懷之探討。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7,1-20。
莊子瑩、陳若琳(2017)。高齡者家庭支持、自我價值和活躍老化之關聯研究。輔仁民生學誌,23(2),65-82。
許玉容(2013)。老人身心靈健康量表編製及應用之研究-就Erickson的觀點試探。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許英鴻(2016)。臺灣高齡者老化態度與老化適應之組群差異分析。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許舒婷、陳志賢(2016)。中途學校少女性態度、自我價值感與愛情風格之相關研究。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教育類,10(2),32-51。
郭秀珍(2014)。樂齡學習者社會資本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郭芳坤(2013)。樂齡學習者休閒運動課程休閒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康寧大學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郭芳坤、黃品靜(2011)。樂齡學習資源中心學員休閒運動課程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休閒運動保健學報,2,130-152。
郭書馨、黃錦山(2017)。中高齡駕駛者老化態度與駕駛風格關係之研究。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教育類,11(1),51-78。
陳力源(2019)。家庭關係與身心健康─薩提爾模式。彰基醫 療健康防治季刊,35,11-13。
陳宇甄(2019)。中高齡者參與幼老代間課程對自我價值 及生活滿意度之影響。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陳佑淵(2016)。高齡學習者老化態度、社會支持、社會控制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育仙(2016)。新北市國小教師靈性健康與生命態度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佳琳(2017)。高齡學習者老化態度與靈性健康之相關研究。南開學報,14(2),31-39。
陳依靈、邱思慈、黃國光(2017)。樂齡族參與活躍老化課程之差異分析-以嘉義市某樂齡學習中心為例。交大體育學刊,13,1-12。
陳函筠、黃韞臻、林淑惠(2017)。大學生自尊與自我價值之研究-以臺中市七所大專院校為例。學校衛生,71,35 -51。
陳怡如、林宜輝(2019)。初探長期照顧機構社工員與父母之代間支持。美和學報,37(2),39-62。
陳怡伶(2011)。教保人員靈性健康與生命態度之探討-以臺中、彰化、雲嘉及臺南縣市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姿文(2019)。與自己重逢連結─迎回自我價值。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家庭諮商與輔導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姿伶(2017)。鄉村地區樂齡者功能性體適能與健康生活品質提升方案:小抗力球課程與介入成效。國立中正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系高齡者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建木(2016)。非營利組織志願工作者靈性健康與自我實現 之研究-以衡山機構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非營利組織經營管理碩士學位學程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陳柏諺(2018)。樂齡學習者資訊科技學習之個案研究-以臺北市南港社區大學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美鳳(2016)。樂齡學習者的資訊素養與社交媒體使用行為研究。南臺科技大學資訊傳播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陳庭君(2017)。高雄市銀髮族休閒運動涉入程度、心流體驗與自我價值之研究。國立屏東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國泰(2018)。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論在負向人格特質的中小學生輔導之應用。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2),124-131。
陳皎眉、王叢桂、孫倩如(2014)。社會心理學(第三版)。臺北:雙葉。
陳嘉彌(2019)。樂齡大學學習者的心態與接受創新程度之探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15(3),201-226。
陳嘉彌、魏惠娟(2015)。樂齡大學學員基本知能學習需求與生活品質之探索性研究。實踐博雅學報,2,65-79。
陳寬裕、王正華(2017)。論文統計分析實務:SPSS與AMOS的運用(3版)。臺北:五南。
陳曉萍(2012)。鄉村社區手工藝學習方案對低識字中高齡者自我價值之研究。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系高齡者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錫琦、劉佩瑜(2011)。大學生靈性健康之研究-以某大學為例。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67-91。
陳靜玲(2018)。臺灣高齡者的社會支持與老化態度。美和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麗容(2019)。銀髮族之老化態度、安康生活型態對養生課程學習行為意圖的影響。國立高雄科技大學觀光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陸洛、高旭繁(2009)。臺灣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量表發展與信效度初探。教育與心理研究,32,147-171。
陸洛、陳欣宏(2002)。臺灣變遷社會中老人的家庭角色調適及代間關係之初探。應用心理研究,14,221-249。
曾瀝儀、張金鶚、陳淑美(2006)。老人居住安排選擇-代間關係之探討。住宅學報,15(2),45-64。
游惠娟(2017)。樂齡學習者參與樂齡學習中心正念課程與幸福感之關係。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黃秀娟(2017)。靈性、靈性學習與靈性照顧之探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2),35-38。
黃松元、陳美燕、蕭雅竹(2007)。宗教與靈性健康,健康促進行為之相關性研究。實證護理,3(4),271-279。
黃美瑛(2006)。高齡者自我價值、學習適應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富順 (2004)。高齡學習與未來,收錄於黃富順主編,高齡學習,315-329,臺北:五南。
黃雅玫(2014)。高齡者老化態度與主觀幸福感、生命意義之關聯:以社會參與、家庭關懷為調節變項。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黃筱君、鄧皓引、利翠珊(2012)。老人自主性、代間情感與其生活滿意度之關聯。輔仁民生學誌,18(1),45-65。
黃聖棠、林寶玉(2018)。樂齡者學習動機及學習行為影響生 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南亞學報,38,13-38。
黃瓊儀(2013)。失能老人照顧與家庭代間關係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楊佳純(2014)。中高齡與老年人之社會人口屬性、健康自評、社會支持、自尊、快樂感與憂鬱關係研究。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楊凱蓁(2017)。高齡者學習參與、自我價值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楊繡錦(2016)。代間共教養與祖輩活躍老化研究。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葉芊芊(2016)。樂齡學習與活躍老化之研究-以桃園市蘆竹區樂齡學習中心為例。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葉欣蓉(2013)。嘉義縣國小教師老化態度、活躍老化學習認知與活躍老化學習需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葉詠加(2019)。中高齡者社會參與、靈性健康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廖美渝(2019)。高齡學習者社會參與和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新北市樂齡學習中心為例。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健康產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
廖麗嬌、陳雅雯、辜美安(2019)。正向領導知覺對參與樂齡學習者之學習成效的關係。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7(1),16-23。
熊從傑(2018)。樂齡大學學員旅遊活動參與動機、心流經 驗、生活效能關係之研究。正修通識教育學報,15, 173-197。
劉汶琪(2016)。高齡者學習參與、社會連結與靈性健康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劉崇韋(2019)。高齡者參與多元運動課程對功能性體適能成效之研究-以新竹縣樂齡學習示範中心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系高齡者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劉睿華(2018)。臺灣自來水公司員工靈性健康與生命教育需求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蔡文菁(2014)。退休老人老化態度與生活照顧模式之關聯研究。亞洲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蔡正育、呂惟帆、吳明蒼 (2015)。老年人憂鬱情緒、休閒阻礙、自我尊榮與靈性健康狀況之探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4(1),63-74。
蔡妍妮(2018)。中高齡者參與樂齡核心課程學習與焦慮感關 係之研究:以臺中樂齡學習中心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蔡秀華(2018)。學校教師自尊、靈性健康與主觀幸福感之研究。大葉大學運動健康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蔡佩臻、林瑞香、徐秀琹(2019)。加護病房護理人員睡眠品質、靈性健康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護理雜誌,66(4),49-59。
蔡明璋、曾明性、吳慧卿(2018)。臺灣樂齡學習需求人口與樂齡學習中心資源配置差異分析:應用空間群聚與地理可近性方法評估。人口學刊,56,35-80。
蔡進雄(2006)。論中小學教師的職場靈性。師說,194,17-20。
蔣承志(2017)。我國樂齡學習中心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盧婧宜、李雅慧(2016)。高齡者持續參與學習之因素及其對高齡教育課程規劃之啟示。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刊,2(2),49-65。
蕭娜足(2014)。新竹縣某原住民部落老人健康狀況、老化態度與生活品質之相關探討。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蕭雅竹、簡麗瑜、李香君(2009)。靈性健康促進之策略觀點。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2(4),435-450。
賴弘基(2018)。高齡學習者使用智慧型手機上網行為影響因素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探討。數位學習科技期刊,10(4),85-105。
賴秀花、李柏甫、陳建和(2014)。銀髮族休閒活動參與與身心靈健康關係之研究-以北部地區銀髮族為例。旅遊健康學刊,13(1),29-44。
賴居宏(2018)。自尊、社會支持對以房養老態度之影響-以大臺北地區中高齡者為範圍。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謝柏良(2015)。準銀髮族自覺健康與靈性健康對宗教與生態旅遊之探討。輔仁大學餐旅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簡淑芬(2017)。桃園市國小退休教師社會參與、老化態度、自我價值對幸福感影響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顏國樑、游月鈴(2015)。桃園縣國民小學經營樂齡學習中心執行現況及成效之研究。學校行政,99,174-201。
魏惠娟(2018)。臺灣樂齡學習。臺北:五南。
魏惠娟、胡夢鯨、李藹慈(2012)。臺灣樂齡學習。臺北:五南。
羅宏茂(2019)。三代同堂家庭代間關係與代間共親職之相關性研究-以新竹縣、市國小學童家長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羅暐茹(2011)。靈性教育方案對高齡者靈性健康影響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羅瑞玉(2009)。老人靈性需求初探:以屏東地區為例。2009年南臺灣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龔伶芬(2018)。探討趨老族老化態度、自覺健康及休閒參與關係。國立臺東大學進修部休閒事業管理組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龔詠純(2011)。高齡者老化態度與成功老化之研究-以社區照 顧關懷據點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 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二、英文文獻
Ajzen, I. (2003).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 M. A. Hogg (Ed.), Social psychologyvolume: Social cognition and social perception (pp. 347-377). Thousand Oask, CA: Sage.
Amirmohamadi, M., Borhani, F., Kiani, M., Almasi-Hashiani, A., & Naghavi, B. (2017).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piritual wellbeing and depression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ancer in Iran. World Family Medicine, 10, 129-136.
Banks, R. L., Poehler, D., & Russell, R. D. (1984). Spirit and human-spiritual interaction as a factor in health and in health education. Health Education, 15(5), 16-19.
Baron, R. M., & Kenny, D. A. (1986).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6), 1173-1182.
Beebe, S. A., Beebe, S. J., & Redmond, M. V. (2011).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Relating to others (6th ed.). Boston, Columbus, Indianapolis : Allyn & Bacon.
Bellingtier, J. A., & Neupert, S. D. (2016). Negative aging attitudes predict greater reactivity to daily stressors in older adults.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Psychological Sciences, 73(7), 1155-1159.
Bengtson, V. L., Olander, E. B., & Haddad, A. A. (1976). The generation gap and aging family member: Toward a conceptual model. In J. E. Gubrium (Eds.), Time, roles, and self in old age (pp. 237-263). New York: Human Science Press.
Blau, P. (1964). Exchange and power in social life. New York: Wiley.
Bohner, G., & Dickel, N. (2011). Attitudes and attitude chang.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62, 391-417.
Cohen, J. (1988).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 (2nd ed.).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Coopersmith, S. (1967). The antecedents of self-esteem. San Francisco: W. H. Freeman & Co.
De Vellis, R. F. (1991). Sca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London: SAGE.
Del Villar, C. P. (2014). Correlations among attitudes about aging,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communication satisfaction, and selfesteem of Filipino elders. Journal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 6(9), 150-160.
Delaney, C. (2005). The Spirituality Scale: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testing of a holistic instrument to assess the human spiritual dimension. Journal of Holistic Nursing, 23(2), 145-167.
Dhar, N., Chaturvedi, S. K., & Nandan, D. (2011). Spiritual health scale2011: Defining and measuring 4dimension of health. Indian Journal of Community and Family Medicine, 36(4), 275-282.
Elham, H, Hazrati, M., Momennasab, M., Sareh, K. (2015). The effect of need-based spiritual/religious intervention on spiritual well-being and anxiety of elderly people. Holistic Nursing Practice, 29(3), 136-43.
Erikson, E. H. (1994). Identity and the life cycle.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Ferreira, J. P., Teixeira, A. M., Massart, A. G., & Filaire, E. (2013). Assessing self-esteem and perceived physical competence in elderly using the physical self-perception profile. European Journal of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6(2), 7-18.
Fisher, J. W., Francis, L. J., & Johnson, P. (2000). Assessing spiritual health via four domains of spiritual wellbeing: The SH4DI. Pastoral Psychology, 49(2), 133-145.
Friedemann, M. L., Mouch, J., & Racey, T. (2002). Nursing thespirit: The framework of systemic organization.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39(4), 325-332.
Gaggioli, A., Morganti, L., Bonfiglio, S., & Scaratti, C. (2013). Intergenerational group reminiscence: A potentially effective intervention to enhance elderly psychosocial wellbeing and to improve children's perception of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 40(7), 1-28.
Gaur, K. L., & Sharma, M. (2014). Measuing spiritual health: Spiritual Health Assessment Scale(SHA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ve Research, 3(3), 62-66.
Gay, L. R., & Airasian, P. (2000). Educational research: 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Upper Saddle River, NJ: Merrill Prentice Hall.
Hawks, S. (1994). Spiritual health: Definition and theory. Wellness Perspectives, 10, 3-13.
Hori, S., & Cusack, S. (2006). Third-age education in Canada and Japan: Attitudes toward aging and participation in learn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2(6), 463-481.
Howden, J. W. (1992).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irituality assessment scale. Denton, TX: Texas Woman's University.
Hsiao, Y. C., Chiang, Y. C., Lee, H. C., & Han, C. Y. (2013). Psychometric testing of the properties of the spiritual health scale short form.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22(21-22), 2981-2990.
Kaiser, H. F. (1974). An index of factorial simplicity, Psychometrika, 39, 31-36.
Kalmijn, M. (2014). Adult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s. In J. Treas, J. Scott, & M. Richards (Eds.), The Wiley-blackwell companion to the sociology of families (pp. 385-403). Hoboken, NJ: Wiley-Blackwell.
Koeing, H. G. (2012). Religion,spirituality, and health: The research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ISRN Psychiatry, 2012, 1-33.
Korinek, A. W., & Arredondo, R. (2004). The Spiritual Health Inventory(SHI) assessment of an instrument for measuring spiritual health in a substance abusing population. Alcoholism Treatment Quarterly, 22(2), 55-66.
Korinek, W. (2004). The Spiritual Health Inventory(SHI). Alcoholism Treatment Quarterly, 22(2), 55-66.
Lai, D. W. L., Lee, V. W. P., Li, J., & Dong, X. Q. (2019). The impact of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 on health and well‐being of older chinese american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67(S3), 558-563.
Laidlaw, K., Kishita, N., Shenkin, S. D., & Power, M. J. (2018). Development of a short form of the Attitudes to Ageing Questionnaire(AAQ).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33(1), 113-121.
Laidlaw, K., Power, M. J., & Schmidt, S. (2007). The Attitudes to Ageing Questionnaire(AAQ):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 Psychiatry. 22(4), 367-379.
Lawrence, D. (1988). Enhancing self-esteem in the classroom. London: St. Edmundsbury Press.
Lifshitz. H. (2002). Attitudes toward aging in adult and elderly people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8(9), 745-759.
Low, G., Molzahn, A., & Schopflocher, D. (2013). Attitudes to aging medi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lder peoples subjective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in 20 countries.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Outcomes, 11(146), 1-10.
Maslow, A. H. (1969). Theory Z. Journal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1(2), 31-47.
Maslow, A. H. (1971). The far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 Oxford, England: Viking.
Melendez, J. C., Terrero, F. B. F., Sales-Galán, A., & Mayordomo-Rodríguez, T. (2015). Effect of integrative reminiscence therapy on depression, well-being, integrity, self-esteem, and life satisfaction in older adults.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10(3), 240-247.
Mruk, C. (2013). Self-esteem: Research. theory and practice (4nd ed.). New York, NY: Springer.
Mueller, P. S., Plevak, D. J., & Rummans, T. A. (2001). Religious involvement, spirituality, and medicine: Implications for clinical practice. Mayo Clinic Proceedings, 76(12), 1225-1235.
Nave, T. W. (1976). The effects of core facilitative condition in mother on adolescent self-esteem.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00(1), 147-148.
Oh, P. J., & Kang, K. A. (2005). Spirituality: Concept analysis based on hybrid model. Taehan Kanho Hakhoe Chi, 35(4), 709-720.
Palmore, E. B. (1988). The facts on aging quiz: A handbook of uses and results. New York, NY: Springer Publishing.
Peng, C. H., Kwok, C. L., Law, Y. W., Yip, P. S. F., & Cheng, Q. (2019). Intergenerational support, satisfaction with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elderly parents' life satisfaction in Hong Kong. Aging & Mental Health, 23(4), 428-438.
Purdy, P. G., & Dupey, P. (2005). Holistic flow model of spiritual wellness. Counseling and Values, 49(2), 95-106.
Rojas, R. R. (2002). Management theory and spirituality: A framework and validation of theindependent spirituality assessment scal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Argosy.
Rosenberg, M. (1965). Society and the adolescent self-imag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Rosencranz, H. A., & McNevin, T. E. (1969). A factor analysis of attitudes toward the aged. The Gerontologist, 9, 55-59.
Schwarz, N., & Bohner, G. (2001). The construction of attitudes. In A. Tesser & N. Schwarz (Eds.), Blackwell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Interindividual processes (pp. 413-435). Oxford, UK: Blackwell.
Signori, E. I., & Kozak, J. (1976). Study of attitudes of the elderly toward aging & the aged.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Canadian Association on Gerontology.
Silva, D. M., Da-Vilela, A. B. A., Nery, A. A., Duarte, A. C. S., Alves, M. D. R., & Meira, S. S. (2015). Adriana Alves. dynamics of intergenerational family relationships from the viewpoint of elderly residents in the city of Jequié (Bahia), Brazil. Ciência & Saúde Coletiva, 20(7), 2183-2191.
Stranahan, S. (2008). A spiritual screening tool for older adults.
Teater, B. (2016). Intergenerational programs to promote active aging: The experiences and perspectives of older adults. Activities, Adaptation & Aging, 40(1), 1-19.
Woolfolk, A. E. (2014).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2th ed.). Boston, MA: Pearson.
Wrench, J., McCroskey, J., & Richmond, V. (2008). Human communicationin everyday life: Explanations and applications. Pearson: Boston, New York.
Yang, C. T., Yen, S. Y., & Chen, J. O. (2010). Spiritual well-being: A concept analysis. The Journal of Nursing, 57(3), 99-104.
三、網路資料
王仁志(2005)。代間關係之探討。網絡社會學通訊期刊,2019年10月2日,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6/46-25.htm
內政部戶政司(2019)。全國人口資料庫統計地圖。2019年8月17日,取自https://gis.ris.gov.tw/dashboard.html?key=B02
內政部統計處(2019)。內政統計通報。2019年8月17日,取自https://www.moi.gov.tw/files/news_file/108%E5%B9%B4%E7%AC%AC5%E9%80%B1%E5%85%A7%E6%94%BF%E7%B5%B1%E8%A8%88%E9%80%9A% E5%A0%B1_%E8%80%81%E5%8C%96%E8%88%87%E6%89%B6%E9%A4%8A_1.pdf
我國老人教育政策專案研究計畫(2004)。英國的老人教育政策。2020年6月19日,取自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UploadFiles/20160328101401195.pdf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8)。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19年8月17日,取自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84223C65B6F94D72
教育部(2017)。教育部高齡教育中程發展計畫。2019年8月17日,取自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UploadFiles/20180205113953507.pdf
教育部樂齡學習網(2009)。政策計畫。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Home/About
教育部樂齡學習網(2016)。政策計畫。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Home/About
(此全文未開放授權)
全文檔開放日期:不公開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