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許馨予
研究生英文姓名:HSU, HSIN-YU
中文論文名稱:國中生人格特質與智慧型手機成癮關係之研究-以親子關係為調節變項
英文論文名稱: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Traits and Smartphone Addic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Using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s the Moderator
指導教授姓名:指導教授︰張英智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大葉大學
系所名稱:休閒事業管理學系
學號:R0582006
畢業年度:107
畢業學年度:106
學期: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7
中文關鍵詞:情緒穩定性耐受性嚴謹性
英文關鍵字:emotional stabilitytoleranceconscientiousnes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國中學生人格特質對智慧型手機成癮之影響,以及親子關係在兩者間的調節效果。以彰化縣106學年度9所國中學生為調查對象,總計發出900份問卷,回收862份,問卷回收率達95.78%;有效問卷為836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6.98%。回收資料以統計套裝軟體SPSS21.0中文版及AMOS進行資料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結構方程模型分析,研究結論如下:一、 國中學生人格特質傾向,以「宜人性」最高,「情緒穩定性」最低。二、 三成左右的國中學生為中、重度手機依賴者。三、 國中學生智慧型手機成癮現況,以「耐受性與強迫性上網」得分最高。四、 國中學生親子關係為中上程度,其中以「理性」得分最高。五、 情緒穩定性、嚴謹性人格特質的國中學生對智慧型手機成癮具有負向顯著影響。六、 親子關係能調節情緒穩定性、嚴謹性人格特質對智慧型手機成癮的負向影響。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供學校單位、國中教師、家長及未來研究作為參考。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personality traits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on the smartphone addiction, and to examine the moderating role of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The subjects of questionnaires were students of 9 junior high schools in 106 academic year in Changhua City. A total of 900 questionnaires were issued, 862 were recovered, the questionnaire recovery rate was 95.78%; the effective questionnaire was 836, and the effective questionnaire recovery rate was 96.98%. Recovered data was analyzed by statistical package software SPSS 21.0 Chinese version and AMOS. The methods include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analysis of variance,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analysis. The results of research are as follows:1. Personality trait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re with the highest score of “agreeableness” and the lowest score of “emotional stability”.2. About 30%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re moderate and severe smartphone dependents.3. The status of smartphone addiction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s with the highest score of “tolerance and compulsive Internet use.”4.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s above average, and "rational" has the highest score.5.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emotional stability and conscientiousness personality traits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smart phone addiction.6.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can moderate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emotional stability and conscientiousness personality traits on smartphone addiction.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several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for reference to school units, teachers, parents, and future researche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名詞解釋 6
第四節 研究流程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人格特質理論與相關研究 9
第二節 智慧型手機成癮理論與相關研究 18
第三節 親子關係理論與相關研究 27
第四節 各變項間之相關研究與假設推導 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8
第二節 研究對象及抽樣方法 39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2
第四節 研究工具實施 48
第五節 資料分析 63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基本資料分析 65
第二節 信效度分析 68
第三節 研究變項之現況分析 74
第四節 個人背景變項對主要變項之差異性分析 79
第五節 結構方程模型分析 88
第六節 綜合討論 10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12
第二節 建議 115
參考文獻 119
附錄一 預試問卷 134
附錄二 正式問卷 140
附錄三 International English Big-Five Mini-Markers 繁體中文版量表同意書 145
附錄四 智慧型手機成癮量表同意書 146
附錄五 國中學生親子關係量表同意書 147
王如芬(2005)。大學生知覺之父母婚姻關係、親子關係與其愛情關係中衝突因應方式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臺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王佩之(2015)。國小高年級學童的親子運動休閒及親子關係對情緒調整之影響~以家長觀點。未出版之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新北市。
王芳君(2015)。國小高年級學童玩線上遊戲的人格特質與親子關係相關研究。未出版之建國科技大學數位媒體設計系暨媒體與遊戲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
王芷柔、張鳳琴、邱瓊慧(2017)。新北市國小學生智慧型手機成癮及其相關因素。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117,67-87。
王政元(2011)。國小高年級學生親子關係、性別角色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東縣。
王淑娟(1994)。青少年氣質與親子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王淑華(2013)。高職生親子關係、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價值觀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王淑鏗(2008)。從依賴行為的觀點探討國中生手機使用─以宜蘭縣為例。未出版之佛光大學未來學系碩士論文,宜蘭縣。
白純菁(2008)。人格特質對產品多元專業屬性之偏好與廣告溝通效果之研究。顧客滿意學刊,4(1),1-34。
朱慶龍(2003)。五大人格特質、工作價值觀和工作滿意三者相互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李玉珍、黃文三、沈碩彬(2009)。國小高年級子職角色知覺與親子關係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23,161-188。
李沛盈(2017)。國中生自尊、親子關係與異性交往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彰化縣。
李玟儀(2003)。國小高年級學童氣質、親子關係與其情緒調整之研究。未出版之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
李幸蓉(2013)。新北市都會型國小高年級學童使用手機現況、手機成癮與親子關係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新北市。
李瓊珍(2015)。國中生人格特質、網路成癮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
余德慧(1992)。中國人的父母經。台北:張老師。
汪奇蓉(2016)。手機成癮對國中生體適能影響:以台南市北區某國中為例。未出版之國立臺南大學經營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台南市。
沈佩璇(2015)。國中生人格特質、親子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嘉義市。
宋蓉華(2013)。手機使用行為、社會支持與人格特質對手機依賴的影響。未出版之中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新竹市。
呂怡慧(2015)。手機成癮對國民中學學生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花蓮縣。
呂傑華、門菊英、呂昕禹、黎政諺(2013)。Just Call Me, Be Happy!─花蓮高中職學生手機使用行為。傳播與管理研究,13(1),33-72。
吳文祺、鄭永熏(2015)。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使用智慧型手機成癮與父母教養方式之相關研究。國際數位媒體設計學刊,7(2),29-43。
吳永裕(1996)。單親兒童之親子關係、行為困擾與學習適應研究。未出版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吳明隆(201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閱卷分析與應用統計(第三版)。新北市:易習圖書。
吳青環(2016)。青少年的人格特質、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同儕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性研究-以嘉義區國中為例。未出版之南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嘉義縣。
林佩珊、賀湘邦、王以仁(2012)。嘉義市國小高年級學童親子關係、自我控制與其偏差行為之現況分析。家庭教育雙月刊,39,6-20。
林俊亨(2014)。國中生自我概念、親子關係及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嘉義市。
林淑芬(2015)。國中生人格特質、正向情緒與自我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
林唯斯(2008)。國中生網路成癮、人格特質與人際關係之研究─以瑞芳附近地區為例。未出版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凱歆(2006)。五大人格特質與社會賦閒之研究。未出版之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瑞億、許雅雯(2015)。國中生人格特質、學生組織公民行為與體育課樂趣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4(3),115-125。
林慧婷(2012)。網路成癮與手機依賴之大學生人格特質的比較研究。未出版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燕伶(2007)。國中生的家庭環境、人格特質與自然科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碩士論文,彰化縣。
林寶齡(2012)。國小高年級學童親子關係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拓墣產業研究所(2006)。行動與智慧的結晶-智慧型手機發展趨勢剖析。台北市:拓墣。
周玉慧、吳明燁、黃朗文(2009)。當中年遇到青少年:親子關係類型與父母中年生活感受。臺灣社會學,20,1-37。
周惠莉(2003)。五大人格特質、性別角色與轉換型領導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市。
周榮輝(2010)。親子關係、社會支持與網路成癮傾向之研究-以南桃園城鄉地區兩所小學為例。未出版之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市。
邱皓政(2011)。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第五版)。台北市:五南。
柯俊銘(2009)。你有…手機成癮症?(2009,3月26日)聯合報,E2 版。
凃冠妤(2013)。國中生親子關係之探討。家庭教育雙月刊,41,31-41。
姜毓琳(2016)。大專生特質對智慧型手機成癮與焦慮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華梵大學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學系碩士論文,新北市。
施振豪、許吉越、李春欣、乃慧芳(2016)。高中職學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網路沉迷之相關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11(4),29-46。
徐瑋伶(2017)。高雄市國中生人格特質、網路行為與學校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唐佩鈺(2010)。高雄市國中生子職角色知覺、子職實踐與親子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6)。「2016年台灣無線網路使用調查」報告書。取自http://www.twnic.net.tw/doc/twrp/20170109e.pdf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7)。「2017年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取自http:// www.twnic.net.tw/doc/twrp/0170721e.pdf
孫佳穗(2017)。基隆市國中生智慧型手機成癮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基隆市。
夏曉言(2013)。智能手機成癮 現代人患上「無手機焦慮症」。(2013,4月13日)大紀元。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7)。106年持有手機民眾數位機會調查報告。取自file:///C:/Documents%20and%20Settings/ user/My%20Documents/Downloads/106年手機族數位機會調查報告.pdf
莊宗運(2014)。高中職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親子關係與人際關係之研究-以大台北地區為例。未出版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莊靜宜(2015)。青少年智慧型手機成癮因素之探討-以國中生為例。未出版之樹德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張立人(2013)。上網不上癮。臺北市:心靈工坊。
張正杰、施美雲(2015)。高中職學生手機使用行為與手機成癮傾向之研究。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110,41-62。
張禹宣(2015)。不滑睡不著,學生成「智慧殭屍」。(2015,6月30日)台灣醒報。
張秋桂(2004)。國中學生親子關係、自戀傾向與偏差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
張春興(1998)。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雅涵(2015)。大學生智慧型手機成癮傾向與人際關係之研究-以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為例。未出版之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基隆市。
張慧芝(2001)。人類發展─兒童心理學。台北市:桂冠。
郭碧如(2016)。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LINE的使用行為與其同儕關係、親子關係調查研究。未出版之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南市。
郭靜晃(2006)。兒童心理學。台北市:洪葉文化。
許國興(2012)。高雄市國中生網路成癮、父母管教態度與親子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許鴻德(2013)。智慧型手機市場趨勢前瞻。取自http://www.sogi.com.
tw/articles/2013年智慧型手機市場趨勢前瞻/6208976
陳光安(2009)。澎湖縣國小學生的家庭環境、母親管教方式與親子關係之研究:以新移民與本國籍為例。未出版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陳仲庚、張雨新(1990)。人格心理學。台北:五南。
陳春秀(2001)。。國小中高年級學童親子溝通、家庭氣氛與親子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陳姚伶、黃于庭、許世芸、許志賢(2016)。國民小學學生人格特質與參與休閒活動類型之相關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11(2)43-69。
陳祐群、張國賓(2013)。智慧型手機命名與產品造形之研究。工業設計,41(2),43-48。
陳淑惠、翁儷禎、蘇逸人、吳和懋、楊品鳳(2003)。中文網路成癮量表之編製與心理計量特性研究。中華心理學刊,45(3),279-294。
陳淑慧(2008)。高職學生人格特質、網路使用類型與網路成癮關係之探討-以中部地區為例。未出版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
陳寬裕、王正華(2010)。結構方程模型分析實務-AMOS的應用。台北:五南。
游森期(2017)。你是低頭族嗎?--談智慧型手機成癮。師友月刊,604,9-16。
彭瓊弘(2012)。臺北市國中家長與學生親子關係、家長成癮物質預防效能及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賀思瑋(2013)。國中生親子關係、異性交往態度與性態度之相關研究─以嘉義縣市為主。未出版之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黃芳銘 (2004)。結構方程模式在教育資料應用之研究。台北:五南。
黃春枝(1980)。社會變遷與親子關係適應。張老師月刊,5(4),34-40。
黃春枝(1986)。青少年親子關係適應與父母管教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9,83-96。
黃厚堅(1999)。人格心理學。台北:心理。
黃桂梅(2014)。國中生使用智慧型手機成癮與親子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樹德科技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黃惠卿(2012)。高雄市國中生家庭氣氛、親子關係及其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黃開義、戴伯芬、林昭銘(2011)。中區技職院校學生人格特質對身心健康之影響研究。修平人文社會學報,16,57-88。
黃詩雯(2017)。臺東縣國民中學學生自我認同、親子關係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葉嘉楠、陳欣瑤(2017)。高中學生智慧型手機使用行為與成癮之研究─以新竹市完全中學為例。中華行政學報,20,129-149。
資策會(2016)。眼球之爭手機大獲全勝~台灣民眾平均每天滑手機205分鐘是看電視時間的2倍!取自https://www.find.org.tw/mar
ket_info.aspx?k=2&n_ID=8926
資策會(2016)。台灣Z世代之手機娛樂行為解密。取自http://www.fin d.org.tw/market_info.aspx?k=2&n_ID=8857
資策會(2017)。臺灣已有八成上網民眾採智慧手機進行連網。取自https://www.find.org.tw/market_ info.aspx?k=2&n_ ID=9053
資策會(2017)。2016年消費者愛用App大洗牌。取自http://www.find.org.tw/market_info.aspx?k=2&n_ID=9105
楊玉琴(2016)。國小高年級學童對手機成癮與親子互動之研究。未出版之世新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楊銀濤(2009)。智慧型手機發展的趨勢研究。未出版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台南市。
廖守鈞(2017)。桃園市國中生手機依賴、自由時間管理、休閒覺知自由與親子衝突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彰化縣。
廖婉沂(2008)。青少年手機使用與成癮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
彰化縣教育處(2018)。106學年度彰化縣各級學校學生人數。取自http://www2.chcg.gov.tw/main/main_act/main.asp?main_id=8625&act_id=134
蔡孟修(2017)。國人最愛在家上網 使用手機網路首度超過ADSL。取自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70722/ 1166531
劉仲矩、黃湘凌(2014)。以Q方法探討智慧型手機使用者反應類型之研究。電子商務研究,12(1),27-50。
鄧景宜、曾旭民、李怡禎、游朝順(2011)。”Internation English Big-
Five Mini-Markers”之繁體中文版量表發展。管理學報,28(6),579-615。
鄭景蓮、李顯章、苗迺芳、陳逸卉、張鳳琴(2014)。大學生背景變項、人格特質與其智慧型手機使用情況之相關研究。學校衛生,65,29-55。
鄭碧招(2004)。親子共讀對親子關係影響之研究-以臺南縣國小高年級學生與家長為例。未出版之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
薛玉如(2015)。台南市高中(職)進修學校學生智慧型手機使用行為與人格特質之研究。未出版之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科科技發展與傳播碩士論文,台南市。
戴卉君(2017)。國中生親子關係與憤怒情緒之相關研究-以桃園市為例。未出版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韓詠丞(2014)。內外控特質與自我監控程度對手機成癮的影響。未出版之東海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市。
謝雅麗(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親子關係、家庭氣氛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謝嘉芳(2008)。中部地區高職電機科學生人格特質、學習態度、班級學生行為與學習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彰化縣。
簡嘉怡(2016)。探討國中生人格特質與人際關係對憂鬱之影響-以人際關係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雲林縣。
羅芝芸、謝寶梅(2017)。高中職學生手機成癮與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6),208-228。
羅國英(1995)。從親密關係觀點看青少年親子關係及其測量。測驗與輔導,133,32-52。
羅國英(1997)。青少年至成人前期之親子關係的測量。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86-2413-H0313-H031-004-G11)。
Allport, G. W. (1961). Pattern and growth in personality.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The diad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 5(5th ed.).
Washington, DC: Auther.
Anderson, J. C., & Gerbing, D. W. (1988).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in Practice: A Review and Recommended Two-step
Approa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3(3), 411-423.
Augner, C., & Hacker, G. W. (2012). Associations between problematic mobile phone use and psychological parameters in young adul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57(2), 437-441.
Bagozzi, R. P., & Yi, Y. (1988). On the evaluatio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Academic of Marketing Science, 16, 74-94.
Bianchi, A., & Phillips, J. G. (2005). Psychological predictors of problem mobile phone use. Cyber Psychology & Behavior, 8, 39-51.
Billieux, J., Van der Linden, M., & Rochat, L. (2008). The role of impulsivity in actual and problematic use of the mobile phone. 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22(9), 1195-1210.
Bivin, J. B., Mathew, P., Thulasi, P. C., & Philip, J. (2013). NOMOPHOBIA – Do we really need to worry about ? Retrieved from https://figshare.com/articles/Comparision_Of_Two_Dna_Extraction_Methods_%20Using_The_RT_PCR/709549
Bloom, B. S. (1980). All our children learning. New York: McGraw-Hill.
Burger, J. M. (2007). Personality (7th ed.). Boston: Cengage Learning.
Chen, H. (2015). Asia’s Smartphone Addiction. BBC, London.
Costa, P. & McCrae, R. (1985). The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 manual. Odessa, FL: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Costa, P. & McCrae, R. (1992). Revised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 (NEO-PI-R) and NEO Five-Factor Inventory (NEO-FFI) professional manual. Odessa, FL: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Ezoe, S., Toda, M., Yoshimura, K., Naritomi, A., Den, R., & Morimoto, K. (2009). Relationships of personality and lifestyle with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among female nursing students.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37(2), 231-238.
Fornell, C. & Larcker, D. F. (1981).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8(2), 39-50.
Gatewood, R. D. & Field, H. S. (1998). Human Resource Selection (4th ed.). Fort Worth, TX: The Dryden Press.
Goldberg, L. R. (1990). An alternative “description of personality”: The Big-Five factor struct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6), 1216-1229.
Goldberg, L. R. (1992).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rs for the Big-Five Factor Structure.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4, 26-42.
Gongla, P. A. & Thompson, E. H. (1987). Single-parent Families. In Sussman, M. B. & Steinmetz, S. K. (Eds.). Handbook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397-418.
Griffiths, M. (1997). Psychology of Computer Use:XLlll. Some Comments on Addictive Use ofthe Internet. Psychological Reports, 80(1), 81-82.
Guilford, T. P. (1959). Personality. New York: Megraw-Hill.
Hair, J. F., Anderson, R. E., Tatham, R.L. & Black, W. C. (2009).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7 th ed.). N.J: Prentice Hall.
Hong, F. Y., Chiu, S. I., & Huang, D. H. (2012). A model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obile phone addiction and use of mobile phones by Taiwanese university female student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8(6), 2152-2159.
Jöreskog, K. G., & Sörbom, D. (1996). LISREL 8: Users' reference guide.
Chicago: Scientific Software International.
King, A. L. S., Valença, A. M., Silva, A. C. O., Baczynski, T., Carvalho, M. R., & Nardi, A. E. (2013). Nomophobia: Dependency on virtual en vironments or social phobia?.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9(1), 140-144.
Kwon, M., Lee, J. Y., Won, W. Y., Park, J. W., Min, J. A., Hahn, C., Gu, X., Choi, J.-Y., Kim, D.-J. (2013).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smartphone addiction scale (SAS). PLoS One, 8(2), e56936.
Lin, Y. H., Chang, L. R., Lee, Y. H., Tseng, H. W., Kuo, T. B., & Chen, S. H. (2014).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Smartphone Addiction Inventory (SPAI). PloS One, 9(6), e98312.
Pervin, L. A. & John, O. P. (1997).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7th ed.). New York: John Wiley.
Pai, H. C., Lee, S., & Tsao, L. T. (2004). An exploration of the mother-children relationship between clinactevic mothers and their adolescent daughters.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12(4), 267-273.
Revelle, W. (1995). Personality processe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46, 295-323.
Saucier, G. (1994). Mini-Markers: A Brief Version of Goldberg’s Unipolar Big-Five Mark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63(3),506-516.
Scott, R. C. & Mitchell (1972). Productivity Improvement through better Management of Human Resources. Cost and Management, 49(1), 14-24.
Sodano, D. (2016). Mobile Taiwan: A Look at a Highly Mobile Market. Retrieved from https://www.emarketer.com/Article/Mobike-Taiwan-Look-Highly-Mobike-Market/1014877
Thomas, A. & Chess, S. (1977). Temperament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
Brunner/Mazel.
Thompson, E. R. (2008).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n International English Big-Five Mini-Marker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5(6), 542-548.
Young, K. S. (1998).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 1, 237-244.
(此全文未開放授權)
全文檔開放日期:不公開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